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
觀點
剛才看了「傲骨賢妻」(Good Wife)第四季22集。
這集內容是男主角選州長。在投票日,成年的兒子去投票,注意到一個票箱封條裂開了。
他擔心對手做票,上告法庭。結果這票箱被判定不計入投票結果。
同時法官公佈了票箱內選票比數。對手僅得百分之10%,男主角的得票是90%。
選情激烈,估量雙方差距可能只在數千票之間。這個票箱的票未能計入,男主角大概就要輸了。
我看了想到:如果我們無法從「一切都是完美的」這個觀點思考,當父親輸了選舉。這件事就會成為全家的災難,可能造成父子失和。甚至改變雙方此後人生。
但如果信仰一切「發生」的事都有其必要,且信任那是為了帶我們到更好的方向去。對一時的挫敗便比較容易接受和釋懷。
跟兒子討論。他剛起床,聖人模式大開,說的非常睿智。
他從「兒子」的觀點思考(讓我想到我的思考是父母的觀點,或說是「受害人」觀點)。
他的話如下:
在那個兒子,他認為他在做一件「對」的事,可以幫到父親,然而結果不如預想。(假設父親落選了。)
這時他面對的,不論父母親是否責怪,他都會開始懷疑自己。會疑惑自己是不是「不該」去揭發票箱的事。雖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,這件事都是應當告發的(就算做票的是他自己父親)。但是因為結果與自己的期待不同,他會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。這疑惑可能會一生跟隨他。
如果父母親因為落選而責怪他,他日子就會更難過了。而萬一還因此與父母關係破裂,這就不止於對或錯的考量,而是實際要背負代價的。
因之,要思考的便是:該如何做選擇呢?就像Michael J. Sandel 哈佛課程「公正-該如何做是好」,能選擇的不是去做什麼,而是能否承擔後果。所以通常我們的選擇,未必基於公理正義,而多半是以後果為考量的標準。
這產生另一個問題:我們並不真正能知道後果。我們只是猜測那個後果。而萬一我們猜錯了呢?就像這個故事裡發生的。這時候我們「該如何做是好?」
唯一能做的,便是選擇我們面對這件事的態度。發生的事其實不重要。去面對的態度才重要。我不想用「承擔」這個辭。因為「承擔」有勉強的意味,帶有強求和痛苦。而「面對」意味著你可以選擇不同的觀點來看待這同一件事。而做選擇一事,其實就是學習。
@重點不在事件,而在面對的態度。
@就算做了最正確的選擇,也不表示那個結果會是你預計或期望的。
@生命中一切突發事件,無論好壞,其真正作用是為了讓你知道你目前的靈魂層級在哪裡。也就是說:「你學到了多少」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